全部城市
当前位置:上海>养老资讯>养老新闻>养老快报>正文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 来源:www.lmato.com
  • 发布者:pang8763
  • 浏览:407
  • 2014-04-14 11:16
  • 评论:0

  杭州市西湖区北山街道,在居家养老方面,有许多创新。(详见本报4月7日3版《中国式老城区养老的“北山样本”》)

  这些创新,对生活在北山街道的老年居民来说,究竟好不好用?他们对于居家养老服务,又有哪些期许?

  细小却实在

  “我们现在没什么心事好担的。”81岁的陈观棠,是北山街道沿山河社区的居民。

  显然,对于社区目前提供的各类居家养老服务,陈观棠挺满意。

  陈观棠讲了一件小事。

  前几天清明节,家里来了二十几个客人,“老伴前段时间住院,身体不大好,家里招待肯定不行,出去吃吧,要找这么大的包厢,我们也没有资源。”

  有的事,没发生的时候,你都不当它是个事,比如找饭店、订包厢。这事确实让两老挺头疼。

  陈观棠就想到,能不能找社区帮帮忙。推荐阅读:加快养老服务体系法治化、信息化建设

  然后,社区就帮他把这事办下来了。

  “像我和老伴这样,还能自己照顾自己的,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这些细小的生活上的帮助。”陈观棠说。

  细心又窝心

  趁着陈观棠接电话,老伴裴美影接上了话题。

  裴美影前阵子住院,这段时间,家里挺热闹,上门看望或是来电慰问的都挺多。

  “不光是助老员,其他社区工作人员都来。在医院的时候,就来看过我了。”裴美影说。

  实际上,让裴美影印象最深的是在2009年。那次,她在家打扫卫生时,摔伤了自己,“两个儿子虽然在杭州,但是紧急情况,没那么快赶到,老头子也扶不动我。”

  陈观棠赶紧找了社区保安,是保安把裴美影抱上了车。

  治疗后,裴美影要在家静躺三个月,“助老员经常上门的,问我有什么需要,帮我解决。”

  比如,陈观棠有事外出,都是助老员肖胜雪为她送饭,“她要帮我处理大小便,我没让她做,实在是不好意思。”

  肖胜雪还陪她聊天,聊天的内容,让裴美影特别窝心,“她会跟我说,社区之前有谁也病了,恢复得特别好。我可以下床走动以后,跟我聊帮助康复的锻炼方法。总之,让我保持心情愉快。”

  还有邻里互助

  说起助老员的好,两夫妻都刹不住车。

  “就是只有一个人,她每天事情这么多,我们希望助老员是不是能多一些。”陈观棠说。

  沿山河社区4000多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500人,80岁以上的也有四百多人。

  所以,沿山河社区还有一招,就是银龄互助。

  67岁的李爱芹,是沿山河社区4栋1单元的楼道组长,“就是前几天的事情。我们这里四楼89岁的孙阿姨下楼拿牛奶,不小心摔了一跤,我听说这事以后,赶紧上楼去找她,帮忙联系她儿子。后来去医院,眼角缝了3针。”

  这几天,李爱芹时不时就会上楼看看孙阿姨,帮忙整理一下房间,或者帮着买些日常用品。

  期许:

  多方力量共同推动

  “其实,以前我的想法也是最好能去养老院,但是现在观念改变了,居家养老蛮好。”陈观棠说。

  裴美影之前上过一次电视节目,谈的就是养老话题,“当时,就有人说把房子卖了去养老院,我一直的观点还是希望能居家养老。”

  “社区现在15分钟养老服务圈,做得蛮好,基本的需求都能满足。”李爱芹说。看病有社区医院,还给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日照中心提供日间托管、阅览、上网、法律咨询等服务。当然,还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定期开展老年保健知识讲座,组建了“俏夕阳”老年舞蹈队,另有老书画社和老年摄影队等。

  “现在基本能满足,但是我们年纪越来越大,肯定会有其他需求,比如卧床不能自理了。”陈观棠说。

  他理想中的居家养老,就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像在养老院一样,有专业的服务人员,有什么需要按个钮、打个电话就能叫得应。比如吃饭,打个电话就能送餐上门。”

  陈观棠也说,这些设想,包括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仅仅依靠社区,确实有难度,“我看报纸,今年有很多政策,是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我们也很期待,多方面力量一起来推进居家养老。”

0 顶一下

文章评论(0条)

如果您要进行评论信息,请先 登录 或者 快速注册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  2013-2014  老码头养老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020978号  
  • 友情链接
  • 城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