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住房公积金变成养老金
- 来源:www.lmato.com
- 发布者:pang8763
- 浏览:399
- 2014-04-04 10:01
- 评论:0
连日来,南方日报公积金深透视系列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近日南方日报与新浪乐居联合开展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受访网友认为住房公积金对解决住房问题有帮助,但是有超过九成受访网友担心,在房价过快上涨的背景下,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能力相对下降,另有七成受访网友期待公积金制度改革。
专家表示,应该用开放的态度对待公积金制度的改革,让公积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九成网友担心公积金保障能力下降
住房公积金对于解决你的住房问题有帮助吗?南方日报与新浪乐居对公积金改革的话题联合开展了一项网络调查。截至昨日18时,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有79.7%的受访网友认为住房公积金对解决住房问题有帮助,仅有17.6%的网友认为“没有帮助”。
有人说,住房公积金面向城镇所有职工,覆盖面最广、最具有普惠性,是未来发展前景较好的一种政策设计。对于这一说法,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赞同。
现有住房公积金政策是否达到扶持中低收入者购房的目的?这是不少人关注的问题。在调查中,58.8%的受访者认为,现有住房公积金政策扶持中低收入者购房的目的效果并不明显,相当数量的中低收入者还是买不起房,甚至有22.5%的受访者感觉“没有任何帮助”。只有17.6%的受访者认为现有住房公积金政策有力地解决了相当部分的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九成受访网友认为,在广州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背景下,住房公积金的保障能力相对下降。
70.3%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改革。而为“没有必要”的受访者有17%,而10.4%的网友认为“可改可不改”。
广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琳表示,目前,住房公积金的确为一部分家庭解决了住房的支付问题,但距离当初设立公积金的目标仍有不小的距离,“几年来我们有针对住房公积金的研究,同时也在积极呼吁政府对其进行更好的完善。”
省房协理事赵卓文说,住房公积金在住房改革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随着市场形势的不断变化,推行了十多年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情况”。有专家表示,住房公积金制度多年来未有任何改变,当下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市场环境变化的需要,政府需要从使用机制与监管能力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促使公积金改革的公平性与安全性。
住房公积金扩大用途改名民生公积金?
早在2010年,广州首度对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情况和社会效果进行调查,向被调查者提问住房公积金是否“劫富济贫”。
南方日报和新浪乐居联合推出的网络问卷调查就此再度发问。有17%的受访者认为住房公积金“济富”了,但也“帮贫”。有39.6%的受访网友认为“济富”更多,“帮贫”不明显,甚至有18.7%的受访者认为只“济富”、未“帮贫”。13.2%的受访者认为住房公积金是“劫贫济富”,也有11.5%的受访者认为说不上“济富”,主要是“帮贫”。
陈琳分析说,目前,拥有住房公积金的皆为工薪阶层,且多为有一定经济实力者。相反,已经参加公积金储蓄的下岗和失业的职工,甚至是困难家庭,不仅不可能向公积金要求贷款,而且按现行的规定,他们在公积金的存款只能封存,不能提取,相当于没有公积金。在这种安排下,互助、互惠显然是不能成立的,却形成了大多数中低收入者用自己的储蓄为少数中高收入者购房提供补贴的扭曲格局。“从实际效用来看,更像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陈琳建议,我国对待住房公积金可以学习德国住房储蓄银行的做法。据了解,在德国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中,住房储蓄银行具有为政府政策目标服务的责任,并享有政府的多种优惠,为住房储蓄者设立的储蓄奖励金、资产积累奖等。
另外,陈琳表示,公积金支取需要更灵活,覆盖面亟需拓宽,受益的范畴也可涵盖到医疗、教育、创业等方面。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指出,把公积金的用途扩大至教育、医疗领域是非常积极的想法,但涉及另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公积金用途的不断扩大,会否到某一阶段,就难以再称为住房公积金了,干脆改名为民生公积金”。
“如果把公积金扩大至教育、医疗领域,公积金支出项目增加,压力也相应增加,收入是否需要做相应的增加?是增加个人和雇主的供款率,还是需要地方财政增加供款比率?需要从长计议。”林江还指出,公积金收入如果不变,支出压力加大,公积金贷款的利率也需要增加,通过提高公积金贷款利率来遏止可能的滥用情况发生,也是在扩大公积金用途时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公积金改为工资违背制度设计初衷
今年广州“两会”上,曹志伟等8名政协委员共同提出《关于改革广州住房公积金管理制的建议》,提出将公积金改为住房工资。在此次网络调查中,有40.1%的受访者认为,可以采取“取消住房公积金,代之以住房工资,直接变成工资发给职工”的方式。22%的受访者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门的住房储蓄银行。18.7%的受访者认为应对现有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局部调整和改革。推荐阅读:养老金并轨需先充盈基金“蓄水池”
对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设经济管理与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王幼松教授表示,把住房公积金改成住房免税工资的做法是违背当初住房公积金的初衷的。“住房公积金原本就是针对住房方面的款项,若直接发放,可能会存在被挥霍、滥用等不良现象”。
“住房性的款项实际上在工资里就可以体现,但这需要新的国家政策的扶持。”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地产专家韩世同说。
林江表示,住房公积金制度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公积金持有人的住房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住房问题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有相当部分人其中包括年轻人短期内可能难以有能力自购住房,故其住房公积金长期闲置在银行账号里,而自身又必须租房自住,住房公积金制度理应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适时把住房公积金的用途扩展至住房免税工资或补贴,这应该是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制度作用的一大举措。
“有人会担心,会否带来住房公积金的支出压力大增,从而导致收不抵支现象发生?我认为这需要做支出压力测试。”林江说。
对于公积金资金的保值增值,林江认为,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择优选取基金管理公司委托对公积金进行保值增值的管理和运营。
“事实上,在通胀压力越来越显著的今天,公积金沉淀得越厉害,贬值的压力就越大,公积金持有人就越蒙受损失。”林江说,公积金的增值保值目标与安全性目标可能是存在矛盾的,不妨邀请广大公积金持有人进行协商,咨询大家的意见,选择公积金投资管理的最佳方案,并按照方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基金管理公司。
公积金改革核心要为缴存人利益服务
住房公积金全国推广以来虽然解决了许多工薪阶层的住房问题,但依旧不能掩盖其面临的问题。2012年、2013年,住建部均提出在当年度内完成《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并上报国务院法制办,但未如期完成。目前,继续开展《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已被列入住建部2014年重点开展的工作之一。
公积金制度亟需一场大变革,改革之路又在何方?长期关注公积金制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兼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房地产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汪利娜日前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围绕缴存人的利益,为缴存人服务。
南方日报:《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为何迟迟没有进展?
汪利娜: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要围绕缴存人的利益,为他们服务,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
要突破改革的阻力,有两个方法:妥协的办法是在保存现有机制的前提下,要放开资金的使用,真正为缴存人服务。能租房的,就让人用这个钱租房,能买房的,也就用这个钱去买房。另外要缩小存款和贷款的利差,现在的存款利率太低,活期的利率相当于一笔零成本的资金,应该缩小利差到只养必要的人员,减少管理成本。现在所有的金融业务都可以委托商业银行打理,包括个贷开发,公积金中心应该就是个管理者的角色。理想的办法是甚至都可以取消公积金,把个人账户放到商业银行。通过招标的形式,哪个银行做得好,单位就把公积金的钱放到哪个银行去,给个人开户就行了。住建部负责制度和规范设计,然后检查各个商业银行的执行情况,达到减少人员,提高效率的效果。
南方日报:您曾说过,公积金改革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要打造以住房公积金为核心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
汪利娜:这是我原来的观点,现在有了改变。原来公积金缴存人覆盖面不高,可能是城市在职职工的80%左右,但要以城市所有就业人口作为基数,可能覆盖面连30%都不到。国企和事业单位交公积金,私企有的交有的不交,个体户也许根本就不交。而住房是一个长期贷款,即便我国老百姓不愿负债,但平均还贷期限也在15年左右。长期性的资金,仅仅靠每个月交的为数不多的钱,再加上覆盖面也不大,支撑这么大一个事业,肯定是资金来源不足的,或者出现借短贷长、流动性问题等。比如去年的买房高峰期,各地公积金都告急。以前认为可以成立一个银行,向全社会募集资金,只要签了储贷合同的都可以,因为公积金的融资渠道就太单一了,很容易“断顿”。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观点很难被实践。如果把公积金中心改成银行,就得由银监会监管,能否做到公开透明就是个问题。目前公积金提取额的公开透明度太低,即使是公布的提取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退休后取走全部公积金,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贷款买房用公积金还贷。信息公开做得不够。
南方日报:有政协委员提出,目前的住房公积金资金贬值高,受惠人群少,建议扩大公积金使用范围,覆盖住房医疗教育,甚至探索将住房公积金改为住房免税工资或补贴,直接发给员工。您怎么看?
汪利娜:从常理上来说,自己的钱,应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公积金被定义为个人住房强制性储蓄,首先要有一个专项性就是用于住房。然而很多公积金缴存人可能一辈子买不起房子,这个时候应该鼓励大家先租房再买房,公积金用以支付房租、物业费、取暖费,这些都属于合理消费。如果缴存人家里有特急病人,或者子女需要上学,也应该鼓励用个人住房储蓄的钱去做这些事情,否则缴存人就要抑制其他消费。新加坡的住房个人账户就是自存自用。有特殊需要的时候,公积金应该做到覆盖医疗、教育这些方面,毕竟公积金的资金属性还是个人的,公共财政给出了税收优惠并不意味着资金属性的变化。不要把住房资金变成了养老金。
文章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