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敬老院发展尴尬
- 来源:http://www.lmato.com
- 发布者:低调浪漫
- 浏览:535
- 2013-12-05 16:28
- 评论:0
王大爷生活过得挺滋润,他早年丧妻,膝下无子女,家有1亩水田,8分旱土、一口池塘。闲时喂养些鸡鸭,农时要邻居及侄子忙下田里活。
王大爷是长沙市宁乡县流沙河镇某村人,他独居多年,并不愿意去乡镇敬老院。“生活在那里面不自在,我不去,政府还能发100多块钱一个月给我。”他说。
农村老人不愿住敬老院
“像不愿意去敬老院的这种情况很多。”10月7日中午,宁乡县流沙河镇长胜村村主任尹小门说。
据他统计,长胜村类似这种五保户有几十个,但真正去了养老院的只有五六个。
他分析称,不愿意去的原因有很多,其一,家里有弟兄、侄子养老;第二,自有余钱,家里生活得自在些;第三,养老院包吃住,但没钱发。生活在家,政府每月可发100多块钱。
长沙县开慧乡敬老院院长陈曙华在接受采访时说,农村敬老院,大多数人都敬而远之。第一,敬老院条件差,老人不愿意住进敬老院,农村敬老院本身的发展状况制约着农村养老社会化的进程;第二,受传统舆论的影响,子女碍于面子,也不愿让自己的老人住进敬老院;第三,进入敬老院的条件严格。
“其中,敬老院住房条件差,是敬老院人数少的最主要的原因。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政府及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养老问题,也加大了政府投入。兴建和改造农村敬老院就是主要体现。农村敬老院也正向着环境园林化、管理规范化、经济多元化、生活多样化和服务优质化的综合目标接近。陈曙华说。
而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也并未安度晚年。据宁乡县流沙河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村民说,每年“双抢”时,他都要到敬老院去请几个还能做事的老年人帮忙干农活。
“请他们干活便宜,四五十块钱一天。他们也愿意来,反正闲在敬老院没事做。”他说。
养老方式选择受四方面因素影响
家庭养老一直是我国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效率低下的农村自然经济正逐步被高效率的新经济形式所替代。农民观念在发生变化,农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农村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剧,家庭赡养的功能在逐渐退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我们要去寻求一种适合农村实情的养老方式。
根据国家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推测,我国到2030年,全国城乡60岁以上老人将占全国人口的23-25%,农村60岁以上老人比例会更高。
据陈曙华介绍,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特别是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民的传统养老观念即家庭养老,现在已经很不适应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单纯依靠子女赡养老人存在很大的问题,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老有所养的问题。
“影响养老方式选择主要受年龄、健康状况、自身经济条件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四个方面因素的制约。”她说。
她认为,随着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养老机构的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以前的敬老院主要以接纳当地的五保户老人为主,通过转换管理机制和服务功能,敬老院正在向同时具有社会服务性功能的老年式公寓转变,突破了“五保户”的局限,向更多的老人敞开了大门。
敬老院生存主要靠政府投入
在陈曙华看来,农村敬老院的经济来源主要还是靠政府投入,政府财政补助和上级补助。具体方法是省市补助、县级配套和敬老院自已向上争取。
其次是发展院办经济,努力实现以院养院。发展院办经济也是农村敬老院发展的一大关键点。农村老人大都有劳动习惯,利用好部分劳动力,开展种植和养殖业,自给是要求,创收是目标。
再次是扩大入住对象范围,吸纳社会上的老人到敬老院来养老,增加敬老院收入。农村中“留守老人”也占有相当多的比例,子女在外工作,老人不愿给晚辈添麻烦,独自生活。
最后,社会募资,鼓励社会捐赠、义建。寻求各企事业单位的捐助,动员更多的知名人士投身于敬老的慈善事业,这也将是敬老院建设资金的一重要来源。
“目前农村敬老院入住老人以五保户为主,社会寄养老人的数量正在随着敬老院条件的改善和服务的提高逐步增加。”她最后说。
文章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