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杠杆能否撬动养老难题
- 发布者:pang8763
- 浏览:402
- 2014-10-10 10:38
- 评论:0
来自保监会的消息称,我国将试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这也意味着税收优惠也将全面覆盖我国的养老保险三大支柱。分析人士指出,在老龄化高峰即将到来之际,用税收杠杆撬动养老金的“大池子”,将助推老有所养。
我国从2013年起已经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面对养老难题,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商业保险的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分析人士指出,下一步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加快形成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银发浪潮带来挑战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6368万人(占5.6%),2000年为8821万人(占7%),2010年为1.19亿人(占8.9%),2013年升至9.7%,成为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按照传统统计口径,中国2000年之前进入老龄社会,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2035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不过,对于中国的老龄化速度,这份报告显示,按照实际赡养比观察,受1963年生育高峰和女性50岁退休政策影响,中国在2010年即提前15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2013年后,难以维持3:1的赡养比;可能提前20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快速增长的老龄人口,让“我的晚年谁来养”日益成为社会难题。
《中国老龄社会与养老保障发展报告(201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在2010年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目前劳动人口因为养老资产不足等问题,未来可能陷入“银发贫困状态”。
而对于老龄化的到来,《报告》认为国人即老即富准备不足。这首先体现在未富先老,人均GDP水平未达到1万美元即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的养老资产不足、消费和购买能力不足;其次,未备先老,养老服务体系和老龄产业发展滞后,养老难困扰着2代人~3代人;再次未老先懒情绪滋生,劳动人口(15岁~64岁)就业参与不足,加之养老金增长快于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增长的“倒挂”政策,再鼓励人们提前退休和早退休,更加剧了养老资产准备不足的问题,当这个人群进入高龄失能阶段,很多人会陷入“银发贫困状态”。
据悉,养老保险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政府“兜底”的基础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商业保险。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这三大支柱、三大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以美国为例,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分为4∶4∶2结构,40%是国家出,40%靠企业年金等,20%靠个人商业保险。
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体系,只有国家、企业、个人多方参与,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从我国目前的养老体系看,由于起步晚、体制尚未理顺等原因,呈现出第二、三支柱十分欠缺的现状。国家和企业承担了大部分,其他力量没能充分发挥出来。分析人士指出,下一步要在加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养老保险,鼓励个人建立储蓄性养老保险,加快形成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补齐第二支柱与第三支柱短板,才能迎接银发浪潮的到来,助推老有所养,这已形成共识。刚刚出台的保险新“国十条”明确,把商业保险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支柱。商业保险要逐步成为个人和家庭商业保障计划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发起的养老健康保障计划的重要提供者、社会保险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参与者。
关键字
文章评论(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