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城市
当前位置:上海>养老资讯>养老新闻>养老快报>正文

应对深度老龄化 申城探索养老护老民生新举措

  • 来源:www.lmato.com
  • 发布者:pang8763
  • 浏览:462
  • 2014-05-31 11:13
  • 评论:0

  5月中旬迄今,新民晚报"深度老龄化上海如何应对"专题报道推出多篇报道,全面剖析深度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报道引发强烈社会反响,5月16日的报道《电梯位置在哪,居民说了不算?》刊出后,长宁区规划局负责人即到星火大厦实地查看,召集区相关部门与业主商议设计方案,推动加装电梯工程向前走.我们将继续关注"养老"话题,并热诚希望读者朋友积极支持.

  >>>法律援助"银发盾牌"撑起老人维权"保护伞"

  共和新路街道搭建法律援助平台受益居民近万人

  在全市街道中老年人口占比最高的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一项名为"银发盾牌"的市创投项目实施一年来,对143个法律问题进行跟踪,开展各类普法讲座,受益居民近万人,为老年人维权撑起法律援助的"保护伞".

  案例:3个女儿分割九旬父亲房产

  援助:法律指导还一家人和睦

  "银发盾牌"老年维权平台,由共和新路街道老年协会承担,动员社区司法资源,依托市第二中级法院、市检察院二分院、闸北区法院、街道司法所以及各大律师事务所、心理咨询事务所等司法专业力量携手共筑.

  "法律咨询流动驿站"维权平台,主要对社区内的老年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解决法律难题."法律咨询流动驿站"每周一次进入小区,居民向法律专业人员询问自己关心的话题,专业人员为老年人进行解答和指点.一年里,共举办了125场咨询,为556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93岁高龄的杨老伯有3个女儿,她们都不在父亲身边,在分割父母居住房屋财产时,大家发生矛盾纠纷."法律咨询流动驿站"的法官和律师进社区后,接待了杨老伯和他的家人,就房产分割等问题进行法律指导和建议,经过几次交流,问题终于得到了满意的解决,一家人恢复了原先的和睦.老人感激地说:"'流动驿站'帮助我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烦心事!"

  案例:独居老人想瞒着子女写份遗书援助:上门服务了却老人心事

  另一个维权平台是"重点服务--牵手帮扶个案",直接服务对象包括家庭困难的和年龄在80岁以上的老人.法律专家和社区志愿者在服务对象有需求的时候,进行遗嘱撰写、调解以及跟踪回访服务.

  家住洛川中路的钱阿婆是一名86岁的独居老人.老爱人今年初去世后,钱阿婆想做一份遗书,但又不想让不在身边的子女们知道.谈家宅居委会干部戚雅玲通过"银发盾牌"工作人员,把老人的愿望反映给"重点服务--牵手帮扶个案".法律工作者立即启动服务程序,为老人代书了遗嘱,老人在遗嘱上签字.整个过程不到一个小时,并进行了录像.不仅手续简便,还不用老人花一分钱,老人很感动.

  案例:亲家母要收回儿子媳妇房子

  援助:支持小组听老人说烦恼

  在共和新路社区,一些因家庭矛盾等原因产生心理压力或情绪不稳定的老年人,还有一个属于他们的专门载体--"播撒阳光"老年人支持小组.项目组织大家在一起诉说烦恼,调节心情,相互支持,法律专业的志愿者团队与专业社工合作,为服务对象提供建议与支持.活动以支持小组的形式开展,分为2组,每组15人,单双月轮流开展.活动主题包括:让我认识你、说出你的故事、有我懂你、朋友齐帮忙、敞开心扉、珍重远行.

  王阿婆的老伴去世后,感到很孤独,无人可以说说话.最近她碰到一桩烦恼.亲家母说要将儿子媳妇小两口现在居住的房子收回.参加"播撒阳光"活动后,王阿婆的心情舒畅了许多,在区法院法官的帮助下,和亲家母的房产纠纷也得到了妥善处理.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徐礼根介绍说,这项活动不仅缓解了大家内心的烦恼和忧愁,也建立了朋辈间的支持网络,促进矛盾的解决.案例:老人"偏心"怕子女反对

  援助:志愿者"出谋划策"解难题

  共和新路街道办事处民政科科长王正明说起"银发盾牌"的志愿者,赞不绝口.他们中有法官、检察官、司法干部、律师等专业人士,也有社区里的普通居民.

  许多志愿者都利用业余时间,不计报酬,热情为老年人服务.一位高龄老人,想把一套房子的份额,多分点给他的重残无业儿子,又怕其他几个子女反对,一直为此事发愁.志愿者来到老人身边,帮他"出谋划策",运用市里免费为80岁以上老人免费做公证的途径,为老人解决这个难题.

  "深度老龄化上海如何应对"专题报道回放<<<

  遭遇社区居民反对,"1000张舒缓疗护床位"实事项目犯难--为何容不下一张临终关怀的床

  今年,"建设1000张舒缓疗护养老床位"再次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项目.然而,杨浦和浦东相继有两个老年医院的建设计划遭到周围居民强烈反对.对于养老床位建设的争议,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传统""避讳",虽然理由荒谬,确是无法回避的现状.想让人生安宁地走完最后一站,还需要社会各界和所有市民的共同努力.

  星火大厦老楼电梯改造走流程,卡在第22步"设计报批"上--电梯位置在哪,居民说了不算?

  如今,申城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流程约66步.

  半年来,经历了一连串的酸甜苦辣,长宁区长宁路1515号星火大厦的20户居民卡在了第22步"设计方案报批"上.新民晚报记者走进星火大厦,听居民讲述老楼装电梯的一波三折.既为他们努力改善生活条件的"倔劲"感动,又为职能部门管理"热心过了头"无奈.

  曹杨新村街道"夕阳圆梦"活动回收的心愿里--孤独是老人最难解的心结

  2013年普陀区老龄委对2000多位老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显示,近半数老人感到孤独寂寞,其中7.99%的老人经常感到孤独.在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开展的"夕阳圆梦"活动中,已经回收的1160份心愿里,20%的需求涉及"陪伴关爱".面对老人的精神需求,家庭、政府、社会该如何应对?

  广济养老院4次濒临关门又4次被"救"下,遭遇政策、资源问题引发思考--民营养老机构如何走出生存困境

  4次濒临关门,又4次被"救"下,虹口区广济养老院最终还是"活"了下来.这家专门接收失智失能老人的民营养老机构,4次"死而复生"的遭遇,足以看出上海民营养老机构的生存困境.社科院相关专家建议,通过出台市级层面的补助措施,平衡养老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对民营养老机构给予充分的支持.

  异地养老、养老地产、以房养老,都有些"水土不服"--新型养老方式离普通人有点远

  我国现有的一些主打养老牌的地产项目中,是在原有地产项目无法成功脱手时,才迫不得已转型改做养老社区,以投资为主要目的中青年人却成为养老房产购买主力.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结合,是适应我国多数老年人养老的主要方式,也应成为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的着力点.

  >>>居家护理居家康复护理师像钟点工一样上门为老人服务--老太卧床5年终于坐起来了

  申城"9073"的养老格局中,只有3%的老人在机构养老,其余97%的老人都在社区居家养老,其中7%的困难老人养老享受政府购买服务,90%的非困难老人则由家庭养老.

  5月28日在沪闭幕的2014年中国国际老龄产业高峰论坛上,面对深度老龄化,如何用专业服务适应发展需求,也是热门话题.荣获首批"全国敬老文明号"的青松康复照护机构落户申城2年,照护3万多申城老人,年轻的"松仁"如何实践居家照护专业化?

  康复3周出现"奇迹"

  下午5时,25岁的孙慧环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从张老太家走出来,一路上,她都忍不住要笑.做了1年居家康复护理师,5月里的这一天成了她从业以来最开心的一天.

  为啥?70岁的张老太中风6次,卧床5年,肌肉无力,根本不能坐起来,可是,过去三周不间断的康复训练,"奇迹"出现了--昨天,张老太竟然能坐起来10秒钟了!老太太一家都乐坏了,孙慧环更乐,对一个居家康复护理师来说,这样的"奇迹"就是对她专业能力的最大褒奖.

  从外地医学院的护理专业毕业后不久,孙慧环就到上海,加入"青松",跟众多有着相似专业背景的同仁一样,成为一颗"松仁"."松仁"们都有护理、康复职业资格,有的甚至曾是执业医师,只不过,他们的岗位是在老人家里,像钟点工一样上门为老人服务.

  目前,"青松"在上海有300多位"松仁".他们用专业的服务,让卧床不起的、行动不便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一步步实现"功能恢复".孙慧环在"青松"得到的专业训练是:假如老人要梳头,手臂不听使唤,居家康复护理师不能直接拿起梳子替老人梳头,而是把梳子放在老人手里,帮老人举起手臂慢慢完成梳头的动作--科学照护,要做的正是"功能恢复",而不是"功能替代".孙慧环遇到的张老太已经六度中风,5年没有坐起来过.怎么办?"开始只是为老人做口腔护理,老人觉得舒服,就不排斥康复训练,我们每天练习坐起来的动作,整整3周,终于,她能坐起来10秒钟了!"

  "见病"更要"见人"

  傅骏医生轻轻抬起"老爷爷"的手臂,问"老爷爷"能不能握拳.年轻的"松仁"们在一旁观摩,一一记下傅骏医生的问诊过程……"老爷爷"其实是模型,资深"松仁"为年轻同仁上案例讨论课,是"青松"的管理流程之一.

  做了20年职业医师,培训年轻"松仁",也是傅骏医生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反复强调,"松仁"上门提供专业康复护理,要"见病"更要"见人".一位病人患有高血压,轻微脑出血治疗后出院回家,请"松仁"做居家康复护理评估.傅骏医生上门,"我发现他坐着气喘,但病人说他没有心脏病.我觉得不对劲,马上去医院看急诊."傅骏说,原来是心肌梗塞!幸亏评估发现早.

  "病人脑出血要止血,用药后血黏度增加,若有基础疾病,可能会引起心肌梗塞.居家照护需要专业的多元思维方法,老年人往往多病共存,生理、心理都需照护.""松仁"们的工作流程是,每天上门照护前,"青松"系统发来老人的评估报告,当天的照护案例再通过系统发回.每周,"松仁"都有小组案例探讨;每月,全体"松仁"要通过视频进行月度照护研讨.

  专家观点

  居家照护人员要提高专业能力

  今年,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显示,本市将实施家庭照料者培训项目,依托专业的医疗机构、社区内养老机构、助老服务社等专业社会组织,为照料老人的家庭成员或家政人员提供培训,提高专业照护能力.

  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长期关注老年居家照护,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4月30日,"青松"参与的一项老龄科研课题共计完成有效评估、正式入组老年人数为528人,对照组共计完成有效评估、正式入组老年人数为548人.经过第一阶段连续医疗照护模式运行,干预组服务效果初步统计显示:生命体征平稳占干预组总体人群比例为97.3%;疾病症状改善占55.3%;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占39.6%.

  住院率及花费改善情况显示:正常使用居家照护康复服务的老人总体住院率由去年同期的61.7%降低到今年干预阶段的38.3%.其中住院2次及以上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0%.

  居住改善老房子住了30多年终于想用热水就有热水,张阿婆说做梦也想不到旧宅"适老"改造让困难老人住适宜

  住了30多年后,家住徐汇区湖南街道淮海中路1270弄24号的张瑛老人终于可以用上"想开热水就热水,想开冷水就冷水"的热水器.这位92岁的老人是徐汇区旧住宅"适老"改造的受益者之一,到目前为止,该区已有210户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免费享受到这项惠民举措.

  昨天下午,记者走进张瑛老人一居室的家.老伴10多年前去世后,没有子女的张瑛独自一人生活.厨房间里煤气灶、脱排油烟机都是新装的,白色大理石的灶台,灶台下是米色橱柜,简易实用,米黄色的防滑地砖清新淡雅;卫生间装上了崭新的淋浴设备、洗手盆和马桶,顶上是白色吸顶灯,四周贴着雪白的瓷砖."在这房子里住了30多年,过去没有热水器和淋浴设备,每次洗澡要烧5个热水瓶的热水,再把水倒入大浴盆内."张阿婆说自己养老金不高,年纪又大了,根本没能力装修."这次能免费改造居室,真是做梦也想不到!"

  "适老"住房改造项目是一项市政府实事项目.为切实帮助徐汇区困难老人家庭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该区自前年开始就启动为低保困难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室改造服务,到目前已有210户家庭受惠.区民政局相关部门介绍,改造工程由社会组织具体运作,从前期排摸确定受助对象、家庭情况公示,到设计方案、组织施工、回访验收各环节有序推进.审价公司也提前介入,从项目的预算开始,全程对项目监控.

  按照"以人为本"、安全适用的改造原则,徐汇区民政部门和施工部门设计了"4+1"的改造内容,"4"就是水、电、煤、安全的4个项目改造,为必做项目,"1"就是整洁性项目改造,为选做项目.在这个范围内,老人缺什么做什么、少什么补什么、哪里有隐患就改造到哪里,在有限的预算内选择最适合、最迫切的需求进行改造.改造过程中,施工单位还结合老年人行为习惯、身体状况、心理特点等进行个性设计,有些老年人身体状况不适应迁出改造的,则实施局部改造,以安装扶手、更换老化管道管线、平整易绊脚的地面为主."比如张瑛老人怕油漆味道对身体不利,不愿意粉刷墙壁.我们尊重她的选择,更换存在安全隐患的老化电线."湖南街道老龄干部说.

  工程中的小细节也体现了为老服务的真情.比如选择环保暖色的墙地砖,给孤寡老人带来心灵温暖;改造后的洁具厨具尽可能维持原位,不改变老人的使用习惯;施工期间,街道居委主动提供日托、助餐等服务,同时发动邻里互助,暂借休息场地,多渠道帮助老人安稳过渡,80岁以上老人施工前做好心理疏导和健康评估,90岁以上的专门制定意外发生时的应急预案.

  据了解,今年的"适老"项目改造即将启动,徐汇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通过久久关爱热线962899对已改造的房子提供检修维护服务,对每个受助家庭进行电话回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关键字

养老网敬老院养老院老年公寓老码头养老网


 

0 顶一下

文章评论(0条)

如果您要进行评论信息,请先 登录 或者 快速注册 。
在线投稿
Copyright ©  2013-2014  老码头养老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08020978号  
  • 友情链接
  • 城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