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社区养老院空白待补 民资入驻有望激活
- 来源:http://www.lmato.com
- 发布者:养老院发布员
- 浏览:404
- 2014-03-18 15:47
- 评论:0
实地探访:南城大型社区养老院空白待补
面对北京南城地区大型综合养老机构的长期空白,一座总建筑面积33360平方米的大型养老院正在大兴庞各庄地区加紧施工。
南城养老院由北京住总集团负责建设,在工地现场,两台吊车和一辆挖土机正在忙碌作业。在这个寒冷的下午,四五辆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的车辆从工地内开出,两个5米左右高的土方显示出房屋的地基已经初具规模。北京商报记者在施工工地外公布的项目鸟瞰图中看到,养老院由六栋三层到六层不等的漂亮小楼组成,以白色和棕色为主色调,这也是大多数养老院的主颜色,楼宇中心有花园、运动场所和喷泉,楼宇间还会种植各类绿植,俨然一座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区。
2013年下半年,北京南城养老院正式破土动工。这个未来的老年人居住场所用地面积约283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360平方米,按照规划,南城养老院包括养老居住楼、办公宿舍楼及配套设施等,集养老、医疗、保健、护理等功能于一体,设有652张养老床位,预计明年会正式开始接纳老人。建成后,中低收入和不能自理老人将具有优先入住权。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养老床位不够越发凸显出来。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00家,床位7.7万张,仅三成多的养老机构分布在城区,一些收费合理、管理到位、各方面条件较好的城区养老机构,常常是成百上千人在排队等候入住,等待时间长达数月至数年。
此前有报道称,“北京最难入住养老院”北京市第一福利院入住要等100年,仅排队等候入住的就有1万余人。作为一家市属养老机构,也是经市卫生局批准的首都第一家集医疗、康复、颐养、科研、教学为一体的老年病医院,该院最普通的两人间价格为每月1200元,加上地理位置好、配套齐全、养老品质有保障等优越条件,导致这家明星级养老院“一床难求”。在紧邻CBD的朝阳区双井地区,恭和苑敬老院的硕大招牌,让每个天天从东三环经过的人都印象深刻。虽然养老院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拎包入住,但每月1万-3万元不等的床位费也着实让工薪阶层望而却步,而这个价格也仅仅是床位费,养老机构还要依据老人的自理程度收取价格不等的护理费。
对于北京养老院目前的现状,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一些养老院服务能力不到位,并且存在空置的现象,如目前乡镇敬老院有约2万张床位,空置率却在80%左右。“相对于‘养’,老人更看重的是‘医’,养老和医疗相结合是个有效的解决办法。”李红兵对未来展望说,在养老机构搭载医疗服务,或者在医疗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这是我们今后发展的方向。李红兵也坦承,养老和医疗这两个相对平衡的职能部门捆绑在一起,仍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养老机构如何实现医保报销等问题”。目前北京400多家养老院中,有30余家实现了老人看病医保报销,今后这个数字有望继续扩大。
看点前瞻:民资入驻养老产业有望激活社区养老院空白待补
不可否认,南城即将落成的大型养老院虽然能够适当缓解目前北京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紧张局面,但对于北京来说,600多张床位能满足的需求仍只是杯水车薪。今后如何从根源上盘活养老院产业,令市场本身具备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才是目前政府和业内都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按照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目前,北京对于本市现有养老院的改革思路是将其中的绝大多数往市场化的方向上引导。去年10月,市政府出台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政府办养老机构按照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原则,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等公建民营方式,实现社会化运营。而去年底,民政部也下发了《关于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今年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企业。
对此,李红兵具体解释称,未来北京对于现有公办养老机构的改革就是应提高管理效能,除了市、区两级公办养老院应该承担对真正有需要的老人的兜底作用外,乡镇养老院,虽是公办,但各方面条件较差,服务能力不足,应主要进行公办民营的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如今,各界都普遍承认,社会资本更大程度参与养老院的建设可以令养老院发挥更大的效能,更能提高其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对于政府今后的改革思路也基本认同。然而,在实际改革的过程中,公建民营虽然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民资投入养老院运营、建设中的动力,但也有养老院表示,部分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运营方是需要向产权所有单位缴纳费用的,原本卸下的负担并没有真正减轻多少。因此,丰台阳光敬老院院长王新光建议,公建民营养老院是委托民营机构管理,不应收取费用,反而应该加以扶持,避免民营机构成为创收项目这种情况的发生。
社区养老院空白待补:多重鼓励吸引民资
另一方面,对于今后本市新增的养老院,业内坦言,鼓励力度也应不逊于存量,甚至应更有优势。据悉,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400家,公办性质的占到200家左右,其中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一般属于事业单位,有专门的人员编制。相较之下,民营资本想要建设养老院,从起步阶段开始,难度就大得多。
根据“升级版”的鼓励政策,社会办非盈利性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阶段支持标准由原来每张床位8000元至1.6万元的市级支持标准,提高到2万元至2.5万元,并且区级资金还要按照1:1的比例配套支持,即社会资本若投资建设养老院,最多每张床位可获得5万元的补助。而且新政还规定,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申请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社会资本愿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的,优先支持其建设;在社会资本建设的养老机构不足以满足老年人入住需求时,由政府补充投资建设。
然而,即使如此,民资兴建养老院依然存在诸多难题。曾经肩负高昂运营成本的寸草春晖养老院院长王小龙就坦言,就算民营资本想投资建设养老院,如果买不起地的话就只能租房运营,不仅拿不到补贴,有时候可能还要搭钱运营,“像我们这样的民营社区养老院,全住满的情况下也需要6-7年才能收回成本”。
社区养老院空白待补:探索公私融合新模式
对此,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吴文斌就建议,政府各个部门在郊区都有许多培训中心,其中一部分在闲置,而且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之后,更多的楼堂馆所也将空置。“今后政府可以将这些场所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提供给民营机构,为其解决土地的问题。”吴文斌表示。而首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崔小波则建议,有关部门应专门成立一家养老服务事业单位,以托管的形式负责培训中心的资产转移、改建和管理。此外,还可以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将培训中心改建成民办非盈利性养老机构。
“未来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养老院改革是个好的模式,但公与私如何融合在一起进行长足发展,现在很难预测。”养老领域专家、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副院长朱林建议可以参考其他产业领域这方面的先例,比如让民营企业挂靠在一家大型国企上,国企帮助民营培训员工与购进设备,民营可以挂国企的牌子,创造利润之后按比例分成,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的改革,或许也可以参照这个方式进行,公立养老院给予民营养老院适度指导,也能让民营养老院不至于“饿肚子”。
另外,崔小波还认为,今后北京要促进养老院建设、发展,却不能一味地只是降低养老院建设成本,而是应该把补贴更多地投入到需方身上,让老人有能力自主选择养老院入住。崔小波建议拿出一部分社会医疗保险经费作为长期护理险的基础,让具有保险资格的人以商业保险的方式用低廉的价格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公司将可根据其需求支付不同类型的保险金,支持老年人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养老院或养老机构居住。
社区养老院空白待补:养老新政勾勒新格局
问:未来北京民营养老院着力点在哪儿?
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的养老市场商机无限。民营养老机构未来要针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确定你的服务对象是哪些收入状况的老人,同时制定出合理的价格。现在很多养老机构床位价格都不太合理,尤其是价格畸高、服务又不到位的情况大量存在。北京在去年已经出台相关意见,将制定并出台养老机构政府指导价,这个很有必要。同时,一些郊区县的平价养老机构也要逐步提升自己的硬件水平,比如购进保暖设施、娱乐设施等,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以此吸引更多老年人入住。其实无论哪种类型的养老机构,服务都要与百姓的需求相符,价格太高或设备太不完善,都不符合市场的需求。此外,去年北京出台很多针对民营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比如床位补贴等,养老机构应对政策进行充分了解,发现落实的路径,寻求盈利。
问:未来政府还应承担哪些责任?
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未来将形成“民营养老院占主导、政府兴建的公办养老院兜底”的格局,随着政府补贴的到位,民营养老机构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北京的养老产业也会越做越大。在整个市场趋于健康之后,价格自然会相对合理,过高或过低都将不复存在,这就是市场的作用。而政府举办的公立养老机构要回归公益性,承担那些低保、失独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问题,让他们也能在养老机构中安度晚年。公办养老院需要设立门槛,让真正有需求的老人住进来。政府需要对入住公立养老院的老人收入水平进行评估,自身条件较好的老人将不被接纳住进公立养老院,这是一种十分公平的方式。
问:怎样解决养老护理人员素质和收入双低的问题?
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北京养老护理员队伍中,每人每天至少工作8小时,约34%的养老护理员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而工资普遍在1000-2000元之间,以外来务工者居多,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即使是这样,北京养老护理员缺口仍然上万。这是不太合理的,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养老护理人员应该更加专业,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培训,形成一支专业化队伍,让他们成为拥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老人就能从中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养老护理人员的收入也会随着其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上涨。
问:民资如何进入社区养老院空白待补的养老事业
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去年9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给出了初步路径: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意见》提出,各地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必须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分级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凡新建居住区,要按标准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交付使用。
文章评论(0条)